在宋代文坛,苏轼以其豪放旷达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时的心境与感悟。
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忽然看到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心中喜悦,于是起身外出散步。想到身边没有可以一起享受这美好时光的人,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好友张怀民。当时,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一同漫步在庭院之中。只见庭院里的地面宛如一片清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和浮萍纵横交错,那其实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像我们这样悠闲自在的人太少了罢了。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竹柏影子比作水中的植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之情——尽管世间不乏美好的事物,但能真正欣赏并享受它们的人却不多。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直接抒发个人情感,而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刻画来传达内心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在面对人生起伏时能够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这种思想观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