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正埋头写着作业。窗外鸟儿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也在催促着时间快点流逝。然而,我的思绪却因为一道数学题而停滞不前。反复演算几次后,答案依旧不对劲,烦躁的情绪逐渐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妈妈推开门走了进来。她手里端着一杯热牛奶,轻声说道:“休息一下吧,喝杯牛奶清醒清醒。”本想接过杯子道谢,但看到题目仍然没有解决,我忍不住皱眉抱怨:“妈,这题太难了,你能不能帮我看看?”
原本以为妈妈会耐心解答,没想到她放下牛奶,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自己再想想,我相信你能做出来。”语气平静得让我有些意外,甚至带有一丝责备的味道。
“可是我已经想了好久了!”我不服气地嘟囔着。话音刚落,妈妈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如果连自己都不努力尝试,那怎么会有进步?”她严厉地看着我,“学习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要动脑筋去思考。你这样依赖别人,将来怎么办?”
她的声音不大,但却像雷鸣般震撼了我的内心。从小到大,我一直习惯于向父母求助,从未真正独立面对困难。如今被当面指出这个问题,让我既羞愧又委屈。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咬紧牙关继续研究那道数学题。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甘心,但妈妈的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的某个开关——原来,我一直缺少一种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终于,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我找到了正确的解法!当我兴奋地喊出答案时,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说:“这才是你应该有的样子。”
那一天,我不仅学会了那道数学题,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时,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妈妈虽然当时看起来很生气,其实是在用她独特的方式激励我成长。
从那以后,每当我再次遇到难题时,都会想起那天的情景。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