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其“脚”的结构与作用。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爬山虎“脚”的构造及其在攀爬过程中的作用。
-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将自然现象写得生动具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是怎么爬到高处去的?”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接着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并问:“‘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它和我们人的脚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2. 它的样子是怎样的?
3. 它是如何帮助爬山虎向上攀爬的?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笔标出关键词句。随后请几位学生分享初步理解,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和引导。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脚”的位置与形态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述爬山虎“脚”的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教师提问:“这里的比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用‘蜗牛的触角’来比?”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比喻使描写更形象,便于理解。
2. 理解“脚”的功能
找出相关段落:“那些细丝不几天就变成灰色,不久就牢牢地巴在墙上。”
提问:“‘巴’字表达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爬山虎“脚”的牢固性。
3. 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师指出:“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进行了长期的、细致的观察。”
举例说明:如“新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说明作者关注到了颜色变化;“后来才变成深绿的”,说明观察时间较长,有持续性。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10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观察过植物?比如小草、树木、花朵等?它们有没有类似‘脚’的结构?”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并引导他们尝试用比喻或拟人手法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植物。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短文,介绍你观察的一种植物,注意使用比喻或拟人手法。
2. 预习下一课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其他植物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想象表达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观察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