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夜雨寄北复习题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夜雨寄北复习题,快急哭了,求给个思路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11:20:46

夜雨寄北复习题】《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全诗虽短,却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历来被广泛选入语文教材,成为古诗文复习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及常见考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首经典作品。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其诗风婉约含蓄,擅长用典和象征,尤其以无题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常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二、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写于李商隐羁旅异乡之时,当时他因仕途不顺,漂泊在外,夜晚独坐,听着窗外的雨声,思念远方的亲人或友人。诗中所写的“北”可能指北方的故乡或心爱之人所在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归去的无奈之情。

三、原文与翻译

原文: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却不知归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已涨满了秋日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

再回忆今晚巴山的夜雨时光。

四、内容解析

1.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

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迷茫与无奈,也暗示了他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2.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诗人身处巴山,夜雨连绵,秋水上涨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3. 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想象着与亲人共处的温馨场景。

4. 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示将来重逢时,他们会回顾如今的离别与孤独,形成时空交错的对比。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

全诗通过夜雨、秋池等自然景物,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达到“景中见情”的效果。

2. 虚实结合

现实中的夜雨与未来设想的团聚相互映衬,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3. 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全诗仅四句,却情感丰富,耐人寻味,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含蓄之美。

六、常见考点

1. 默写填空

如:“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2. 诗句理解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赏析题

如:“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的表达效果。”

4. 主旨归纳

如:“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复习建议

1. 熟读背诵:掌握全诗内容,注意字词的准确发音与节奏。

2. 理解诗意:结合背景和情感,体会诗人细腻的情感变化。

3. 积累答题技巧:针对不同题型,掌握常见的答题思路和术语。

4. 拓展阅读:可对比阅读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如《锦瑟》《无题》等,加深对其风格的理解。

结语:

《夜雨寄北》虽篇幅短小,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学习古诗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