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惠州一绝苏轼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惠州一绝苏轼注释,求快速回复,真的等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17:43:40

惠州一绝苏轼注释】“惠州一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至广东惠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诗,全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这首诗虽未有明确的标题,但后人根据其内容和风格,将其称为《惠州一绝》。

原诗如下:

> 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当时他身处南方边陲,远离中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自然风光与当地物产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诗中描绘了惠州一带四季如春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果种类,尤其是荔枝,成为诗人笔下的亮点。

一、诗文解析

第一句:“罗浮山下四时春”

罗浮山是岭南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惠州附近。苏轼以“四时春”形容这里常年温暖如春,体现出惠州气候宜人的特点。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认同。

第二句:“卢橘杨梅次第新”

卢橘与杨梅都是岭南常见的水果,种类繁多,成熟时间不同,故称“次第新”。这一句通过列举当地特产,进一步展现了惠州物产丰富、四季皆有可食之果的特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地方风物的欣赏。

第三句:“日啖荔枝三百颗”

这是全诗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之一。荔枝是岭南的珍品,尤以惠州所产最为有名。苏轼在这句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对荔枝的喜爱程度。虽然“三百颗”显然是文学修辞,并非实指,但这种极致的表达方式,恰恰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第四句:“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示,即便长期居住在岭南,也毫无怨言。这句话不仅表现了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热爱,更反映出他在逆境中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精神。

二、创作背景与意义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辗转多地,最终被贬至惠州。尽管身处贬谪之地,但他并未沉沦,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他在惠州期间,不仅写下了《惠州一绝》,还留下了大量诗词、散文和书信,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惠州一绝》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对岭南风物的赞美,更是苏轼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三、注释与解读

-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 卢橘:一种柑橘类水果,又称“芦橘”,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

- 杨梅:一种酸甜可口的水果,夏季成熟,色泽鲜红,味道独特。

- 荔枝:岭南特色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尤其以“妃子笑”、“糯米糍”等品种最为出名。

- 日啖荔枝三百颗:此句为夸张手法,表达对荔枝的喜爱,而非字面意思。

- 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明诗人愿意长期留在岭南,表现出对当地生活的满足与认可。

四、结语

《惠州一绝》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苏轼在惠州的生活片段,也反映了他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与从容。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来看,这首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