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哀王孙》】“哀王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杜工部集》中。这首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皇室后裔命运的悲悯之情。
全诗如下:
>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 城头饮马苦,城下有饿妇。
> 君不见,开元盛世时,百官朝贺无虚日。
> 今朝谁家儿,独向西风立。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荒村无人耕,野田生荆棘。
> 王孙不识路,空自泪沾衣。
> 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人间万古悲。
这首诗虽然题为“哀王孙”,但并非单纯哀悼某位皇室子弟,而是借王孙之名,抒发对整个时代悲剧的感慨。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长安城,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而昔日繁华的宫廷生活早已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饥饿与死亡。诗人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中最为人熟知的两句,深刻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极端悬殊,也反映了杜甫一贯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杜甫继承并发展了汉魏乐府的传统,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却能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沉重与人民的苦难。
《哀王孙》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它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诗人在乱世中坚守良知、关怀苍生的精神风貌。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正是因为他用诗笔记录下了时代的风雨,也留下了永恒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