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及原文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中,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远的情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本文将围绕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收录的《峨眉山月歌》,提供一份优秀的教案设计,并附上原文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课文简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通过描绘峨眉山上的明月与江水相映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以自然景物为依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朗读技巧。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月”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山川秀美、月色朦胧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月亮吗?你觉得它美吗?”引出课题《峨眉山月歌》。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朗读节奏。之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精读品析(15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峨眉山月半轮秋”是什么意思?
- “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诗人为什么会有“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慨?
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诗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4. 拓展延伸(10分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并尝试用绘画或文字表达自己心中的“峨眉山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如《静夜思》等,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峨眉山月歌》并抄写一遍。
2. 尝试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眼中的“峨眉山月”。
3. 查阅李白的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阅读和赏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避免单纯地讲解字词,而是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七、原文展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