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跪求好心人,拉我一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11:46:3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古诗词鉴赏

- 授课年级:高中语文(高一或高二)

- 课文篇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作者:辛弃疾

- 词牌名:菩萨蛮

- 写作背景:南宋时期,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途经造口,有感于国家局势与个人遭遇,写下此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南宋文学中的地位。

- 掌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词意及艺术特色。

- 学习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语言风格、情感内涵等多角度分析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 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民族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词中“山远天高烟水寒”等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 分析辛弃疾在词中寄托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慨。

- 难点:

- 把握词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江西造口的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造口’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 提问:“你知道南宋时期有哪些著名词人?他们写过哪些反映国家命运的作品?”

2. 作者介绍(5分钟)

-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南宋豪放派词人,曾参与抗金斗争,但屡遭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

- 强调其词作的特点:豪迈中见悲凉,爱国情怀浓厚。

3. 诵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引导学生注意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变化。

- 提问:“这首词给你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是欢快还是忧伤?为什么?”

4. 词意解析(15分钟)

- 分句讲解词意,结合注释进行解释。

- 重点解析:“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只在泪痕边。”

- “山远天高”象征距离遥远,无法相见。

- “烟水寒”描绘出一种苍茫、冷清的氛围,烘托出内心孤寂。

- 解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江晚”点明时间,暗示一天将尽,心情低落。

- “鹧鸪”的啼叫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与哀愁,此处更添愁绪。

5.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 对比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苦闷。

-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情景相生。

- 用典与象征:如“鹧鸪”象征离愁别绪,“烟水寒”象征现实的冷漠与无奈。

6. 拓展延伸(10分钟)

- 阅读辛弃疾其他代表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比较其风格异同。

- 讨论:辛弃疾的词为何能引起后世共鸣?他的情感表达有何独特之处?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小结本课内容,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词作的艺术价值。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理解。

-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词,尝试进行赏析并制作简要PPT。

五、教学反思建议

- 本课应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避免单纯地停留在文字表面。

- 可结合多媒体资源,如配乐朗诵、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等,增强课堂感染力。

-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爱国志士。

二、词意概览: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抱负难酬的悲愤。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 用典含蓄,意境深远;

3. 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四、情感主题:家国情怀,壮志难酬。

```

七、参考资料

- 《全宋词》

- 《辛弃疾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网络资源:中华诗词网、百度百科等

八、教学评价建议

-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反馈、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拓展阅读面,提升文学素养。

---

如需配套PPT模板或教学视频推荐,可进一步提供需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