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原文和翻译】在古代的典故中,“两败俱伤”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双方在争斗中都受到严重损失,最终没有赢家。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冲突与矛盾。
“两败俱伤”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于是鹬遂啄其肉,蚌遂闭其喙。渔者得而并擒之。”这段话讲述的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河蚌和鹬鸟之间的争斗,最终都被渔夫捕获,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原文:
>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于是鹬遂啄其肉,蚌遂闭其喙。渔者得而并擒之。
翻译:
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上壳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河蚌也说:“你今天不走,明天不走,我也会被你啄死。”于是鹬鸟继续啄食,河蚌也紧闭双壳。结果,它们都被渔夫抓走了。
寓意与启示: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寓意深远。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如果双方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甚至让第三方坐收渔利。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还是国家之间的争端,若不能以智慧和宽容化解,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两败俱伤”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争执时,应学会退一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结语:
“两败俱伤”的故事虽然古老,但它的教训却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是那些一味争斗的人,而是懂得妥协与合作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