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 理解小说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风气的扭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讽刺艺术。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变化,理解其性格特征。
- 掌握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 难点:
- 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与科举制度的危害。
- 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炼主题思想并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资料、拓展阅读材料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小说内容,查找作者吴敬梓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中举’是什么意思吗?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中了举人,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并引出《范进中举》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说明该书的讽刺风格和时代背景。
3. 提问: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范进:一个长期落第、精神压抑的读书人,中举后喜极而疯,体现出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
- 胡屠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 其他人物如张乡绅、邻居等,也体现了社会的虚伪与冷漠。
2. 语言与情节分析
-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分析其心理状态。
- 分析胡屠户的态度转变,体会作者的讽刺意味。
3. 写作手法探究
- 讽刺手法:通过夸张、对比、反差等手段,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谬与可笑。
- 语言风格:简洁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增强讽刺效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1. 小组合作:探讨“范进中举”这一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2. 讨论题示例:
- 科举制度是否真的能选拔人才?
- 在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中举”的现象?
- 如何看待“读书改变命运”这一说法?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小说通过讽刺手法揭示的深刻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教育、社会公平等问题。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范进中举”这一事件的看法。
2. 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比较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性格特点。
五、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
3. 文本分析
- 人物形象
- 语言与情节
- 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
5. 总结提升
6. 作业布置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范进中举》的内涵,但在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可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