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课后习题及答案】《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对“富有的叔叔”于勒的期待与后来得知他沦为穷人的失望,深刻揭示了金钱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与虚伪。
一、基础练习题
1. 本文的作者是谁?作品出自哪部小说集?
答:作者是莫泊桑,作品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故事围绕谁展开?
答:主人公是“我”——若瑟夫·菲利普,故事围绕“我”的叔叔于勒展开。
3. 于勒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于勒原本是个浪荡子,后来去美洲发了财,成为家人眼中的“富翁”,但最终被发现只是个穷水手,形象前后形成强烈对比。
4. 小说中,“我”的父母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起初他们非常期待于勒归来,认为他会带来财富;当得知于勒只是个穷水手时,态度变得冷漠甚至厌恶。
5.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答:小说通过于勒的命运和家人的态度变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利性。
二、理解与分析题
1. 为什么“我”的父母在见到于勒时会感到失望?
答:因为“我”的父母一直期待于勒能带来财富,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然而,当他们看到于勒穿着破旧、生活困苦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担心自己的面子和地位受到损害。
2. 小说中“我”对叔叔于勒的态度与其他家人有何不同?
答:“我”对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和怜悯,而父母则更多是出于利益考虑。这种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善良与纯真,也反映了成人世界的冷漠与现实。
3. 小说中“于勒”的命运象征了什么?
答:于勒的命运象征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人即使努力也可能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同时,他的形象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成功者”的盲目崇拜和对“失败者”的无情抛弃。
4. 文中“我们”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游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续遇到于勒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暗示了“我们”一家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幻想。
5. 小说结尾“我”没有认出于勒,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我”内心仍然保留着对叔叔的同情与善意,不愿让家人因于勒的贫穷而感到难堪,也反映出“我”对亲情的珍视。
三、拓展与思考题
1.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金钱与亲情”的看法。
答:金钱固然重要,但它不应成为衡量亲情的标准。真正的亲情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金钱而忽视亲情,这是值得反思的现象。
2. 如果你是“我”,你会如何面对于勒?
答:我会选择尊重和帮助于勒,而不是像父母那样只看他的经济价值。亲情应该建立在理解和关爱的基础上,而不是功利的考量。
3. 你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否真实?为什么?
答:是真实的。莫泊桑通过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无论是父母的势利还是“我”的善良,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切。
4. 你从这篇小说中学到了什么?
答:我学到了要珍惜亲情,不要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同时,也明白了做人要有良知和同情心,不能只看表面的价值。
5. 如果于勒真的富有,他会不会改变“我”家人的态度?
答:可能会,但这也反映了人性中对财富的盲目追求。真正的朋友和亲人,不应该只因为一个人有钱与否而改变对他的态度。
四、写作与表达题
1. 以“我”的口吻,写一段关于于勒的回忆。
答: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说:“等于勒回来,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那时候,我常常想象他穿着整齐,带着大包小包回家的样子。可当我真正见到他时,却发现他衣衫褴褛,满脸沧桑。那一刻,我心中既难过又无奈。
2.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亲情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力量。它不因时间而改变,也不因金钱而动摇。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人生的旅途中,亲情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
结语:
《我的叔叔于勒》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冷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