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中庸》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中庸》原文及译文,在线等,求秒回,真的火烧眉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03:33:42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宋代学者朱熹单独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强调“中和之道”,主张以适度、平衡的方式处世待人,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外在的合宜。

一、《中庸》原文节选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修养此道称之为“教”。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但都能合乎节度,叫做“和”。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

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长。

5. 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和睦相处,但不盲从;与人相同,却不一味附和。

6.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事如果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要广泛学习,仔细询问,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实行。

二、《中庸》译文解析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指出人的本性是由上天所赋予的,顺应本性而行动就是“道”,而通过修养来实践这个道,就是“教”。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情绪未动时的状态叫做“中”,情绪表达得当、符合礼节,就叫“和”。这是讲内心状态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协调。

3.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达天下的大道,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果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会各安其位,万物也会自然繁衍生长,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与自然状态。

5. “君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人和谐共处,但不会盲目附和;即使意见一致,也不意味着真正的和谐。

6.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否则,即便努力也会失败。强调了“预谋”与“准备”的重要性。

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广博地学习,深入地提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这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三、结语

《中庸》虽言简意赅,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强调的是人在社会与自然中应保持适度、平衡的态度。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面对人生挑战的智慧。阅读《中庸》,不仅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方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