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和动作细节的写作手法;能概括出作者在困境中逐步克服困难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学会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启示,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应对态度。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并是如何解决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感到害怕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你是怎么面对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出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并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根据自身经历写下的回忆性散文,讲述他在童年时一次爬山遇险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教师讲解生词,如“闷热”、“啜泣”、“嶙峋”等。
3. 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情节梳理:
- 起因:几个孩子去爬悬崖,但“我”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
- 发展:其他孩子陆续离开,“我”被困在石架上,感到恐惧。
- 高潮:父亲鼓励“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来,最终成功脱险。
- 结局: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困难,不要被吓倒,只要一步步来,就能战胜它。
2. 人物分析:
- “我”:一开始胆小、害怕,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逐渐变得勇敢。
- 父亲:冷静、智慧,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3.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如“我软弱地哭起来”,“我终于爬上去了”,感受情绪的变化。
- 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象征意义,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么做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2. 情境模拟: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请用“我……然后……”的句式进行表达。
3.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接下来的路就会越来越清晰。
(五)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更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文中的“我”一样,勇敢面对挑战,坚持到底。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走一步’经历》,描述一次你克服困难的经历。
2. 阅读莫顿·亨特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情节:爬山遇险 → 困在石架 → 父亲鼓励 → 成功脱险
人物:我(胆小→勇敢)、父亲(冷静→智慧)
主题:面对困难,不要畏惧,走好每一步
启示:人生之路,步步为营,坚定前行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文本与现实更加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