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乞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乞巧》。
- 理解诗中描绘的节日风俗,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乞巧”“云锦”“穿针”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民间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难点:感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理解“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古诗配乐朗诵、相关图片)
-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朗读、查词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
2. 引导学生回忆或介绍“七夕节”,并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七夕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画生字。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分组朗读,教师纠正发音,指导停顿和节奏。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理解诗意
- 教师出示诗句,逐句讲解。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解释:七夕的夜晚,人们仰望天空,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解释:每家每户的孩子都在仰望月亮,用红线穿针,寄托美好的愿望。
2. 联系生活
- 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乞巧’?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乞巧”的理解。
3. 小组讨论
- 小组合作探究: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8分钟)
1. 了解“乞巧节”的来历
- 教师简要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
- 播放一段关于七夕节的传统习俗视频,加深学生印象。
2. 仿写练习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节日的场景。
- 教师提供范例,引导学生模仿表达。
(五)总结升华(4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古诗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文化的传承。
3.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七夕节”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乞巧》。
2. 向家人讲述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3. 收集有关“七夕节”的图片或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乞 巧
——林杰
七夕夜,望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主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情感:祝福、期盼、幸福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学生参与度如何?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 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备注: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朗读、理解与情感体验,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