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春节》课件】在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极具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散文。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俗风情的重要文本。
本课件以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为核心内容,围绕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把握作者描写的顺序;体会老舍语言的朴实与生动。
- 难点:感悟作者通过对春节习俗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年味”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印象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你家是怎么过年的?”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如祭灶王、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 精读品析
- 分段讲解,逐句分析,体会老舍语言的特色。
-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红纸灯笼”,这些细节能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文化认知。
4.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春节如此温暖、热闹?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心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年味”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布置小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春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传统节日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
老舍《北京的春节》
——传统文化的温情记忆
一、主要春节习俗(祭灶、除夕、初一、元宵)
二、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三、语言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形象
四、情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怀念
```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避免过于抽象的讲解,多用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总之,《北京的春节》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通过本课件的设计与实施,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节日背后的温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