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介绍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介绍,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3 01:13:52

马说原文及翻译及介绍】《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质的议论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感慨。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语言精炼,历来被视为经典之作。

一、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虽然经常有,但真正懂得识别它们的人却很少。因此,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手中受辱,在马厩中死去,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那些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可能吃掉一石粮食。但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跑千里,只按普通马的量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力气不足,才华也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跑千里呢?

驱赶它时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时不能满足它的需求,它叫的时候又听不懂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呢?

三、作品介绍

《马说》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所作,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屡遭贬谪,仕途坎坷。这篇文章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韩愈通过这篇短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才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识才之人,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被埋没。文章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犀利,讽刺意味浓厚,体现了韩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的写作风格。

此外,《马说》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满,以及士人阶层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评论。

四、艺术特色

1. 比喻手法:全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2. 对比强烈:文中将“千里马”与“常马”、“伯乐”与“食马者”进行对比,突出人才被忽视的悲剧。

3. 语言凝练:全篇仅百余字,却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

4. 议论结合: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寄托,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五、现实意义

《马说》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如何识别、培养和使用人才,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提醒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更要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眼光与机制。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管理,都需要“伯乐”般的慧眼,才能让“千里马”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结语:

《马说》虽为一篇小文,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也是现代人面对机遇与挑战时值得深思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