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因其寓意深刻、语言生动而备受教师青睐。《螳螂捕蝉》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课文,不仅语言简洁明了,而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非常适合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围绕王素梅老师所设计的《螳螂捕蝉》教学方案,探讨其教学思路与实施策略,旨在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范例。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寓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危害,培养他们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王素梅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课堂互动与情境创设。她首先通过图片或动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寓言内涵的理解。
此外,王素梅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讲解“蝉、螳螂、黄雀”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她会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企业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长远发展等,从而增强寓言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作业布置方面,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包括词语积累、句子仿写、小作文写作等,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她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寓言故事,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
总之,王素梅老师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统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寓言的智慧,提升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