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腹泻病(医学课件)】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在临床中,腹泻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以及功能性因素等。本节将围绕腹泻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进行详细讲解。
一、腹泻的定义与分类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且粪便性状为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根据病程长短,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种类型:
- 急性腹泻:通常发病急骤,持续时间较短,多为1周以内,常见于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
- 慢性腹泻:指症状持续超过2个月,可能与肠道炎症、吸收障碍、代谢性疾病或功能性肠病有关。
此外,根据是否伴有黏液或脓血,还可分为普通型腹泻与侵袭性腹泻。
二、常见病因
1. 感染性腹泻
- 细菌性: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引起的细菌性痢疾。
- 病毒性: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
- 寄生虫性: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2. 非感染性腹泻
- 食物不耐受或过敏:如乳糖不耐受、麸质敏感等。
- 药物反应:某些抗生素、抗酸药等可能引发腹泻。
- 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等。
3. 其他因素
- 心理因素:焦虑、紧张等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腹泻。
- 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三、临床表现
腹泻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
- 排便次数增加
- 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
- 腹部不适、腹痛、腹胀
- 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等全身症状
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因腹泻导致脱水,需特别关注。
四、诊断方法
1. 病史采集
了解发病时间、饮食情况、旅行史、用药史及家族史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2.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有无脱水征象(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检查腹部是否有压痛、肿块等。
3. 实验室检查
- 大便常规检查:观察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
- 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
- 血液检查:评估电解质、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
4. 影像学检查
如怀疑器质性疾病,可进行腹部B超、结肠镜等检查。
五、治疗原则
1. 对症治疗
- 补液: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预防和纠正脱水。
- 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但应避免在感染性腹泻早期使用。
- 抗生素: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使用,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2. 病因治疗
- 对感染性腹泻,需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 对非感染性腹泻,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诱因,并给予营养支持。
3. 支持治疗
- 营养补充:保证热量摄入,必要时给予肠内营养。
- 心理疏导:对于功能性腹泻患者,心理干预有一定帮助。
六、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 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
-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
- 儿童应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总结:腹泻虽常见,但其病因复杂,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及时识别病因并采取合理治疗,有助于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腹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