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急到失眠,求好心人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15:59:31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朱自清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尤其是《荷塘月色》,更是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月夜下荷塘的静谧美景,更寄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原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转瞬间又消失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使我想起远古的诗人,他们曾在这月下徘徊,吟咏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漏出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以前就有,而六朝时分,更是盛行。采莲的季节,大约在夏末初秋之间,那时荷花开得正盛。采莲的人们,穿着轻便的衣服,在荷塘中穿梭,采摘那洁白的莲花。她们的动作轻盈,笑声清脆,仿佛整个荷塘都因她们而生动起来。可是现在,这样的景象早已消逝,只剩下记忆中的那一抹清凉与宁静。

忽然,我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看到的荷塘,那里的月色也是这样温柔,那样迷人。那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岸边,望着水中倒映的月亮,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如今,虽然身处异乡,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仍会想起那片荷塘,想起那个月光下的世界。

二、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于1927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荷塘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现实的无奈。

文章开篇以“曲曲折折的荷塘”为引子,通过“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等比喻,将荷塘的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随后,通过对“白花”、“清香”、“微风”等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通感手法,如“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嗅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月光如流水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等句子,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在情感表达上,朱自清并未直接倾诉内心的苦闷,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含蓄地传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文章结尾提到“采莲”与“故乡”,更增添了几分怀旧与思乡之情,使整篇文章既有景,又有情,富有层次感。

三、结语

《荷塘月色》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更是一首心灵的诗篇。它用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这篇文章都值得细细品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一读《荷塘月色》,或许能让我们暂时放下喧嚣,回到内心的宁静之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