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什么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句诗出自近代著名革命家、诗人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全诗如下: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并非出自《七律·登庐山》,而是出现在另一首毛泽东的诗词中,具体来说是《七绝·读〈封建论〉呈郭老》中的句子。原诗为: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棋烂柯人已老。
> 重峦叠嶂疑无路,一叶轻舟穿碧涛。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 借问汉唐何处去?江山万里如画图。
不过,这首诗并不广为人知,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更常被误认为是出自《七律·登庐山》或其他毛泽东作品。实际上,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长江流域的壮阔景象,其中“九派”指的是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的众多支流,而“一线”则形容铁路或河流贯穿南北的气势。
这句诗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为其语言雄浑有力,还因为它蕴含着一种历史与自然交融的宏大意境。它让人联想到中国大地上的河流、山脉、铁路、城市,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诗也常被用于表达对祖国山河壮丽的赞美,或是对国家发展、交通建设成就的感慨。比如,随着高铁网络的迅速扩展,一条条“一线”穿越南北,正如诗句所言,展现出新时代的气象。
总的来说,“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虽然不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但它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