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秀教案(课堂教学实用)】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培养学生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与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文章中“包身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背后的制度问题。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揭示社会黑暗面。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写作意图。
- 如何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课件PPT(含课文重点段落、相关图片、背景资料等)。
- 《包身工》原文及相关评论资料。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预习、背景了解等)。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查阅“包身工”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 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包身工’?”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展示一张反映旧中国工厂工人生活的照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工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
- 简要介绍夏衍及其创作背景。
- 介绍“包身工”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社会意义。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懂的词语。
-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下一课时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精读与分析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 重点段落精读(20分钟)
-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细读,如描写包身工起床、工作、生活状态的部分。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手法(如比喻、排比、细节描写等),分析其作用。
3. 小组讨论(15分钟)
- 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表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联系现实生活,探讨“现代版‘包身工’”现象。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势群体?
第三课时:总结与写作训练
1. 课堂总结(10分钟)
- 回顾全文内容,强调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 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总结。
2. 写作训练(20分钟)
- 写作题目:《我眼中的“包身工”》
-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 作业布置(5分钟)
- 完成写作练习。
- 阅读《上海屋檐下》选段,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和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
- 本教案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深度。
六、板书设计(简要):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与整体感知
2. 精读与分析
3. 总结与写作训练
四、教学反思
```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