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千人糕》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糖”、“米”、“稻”、“麦”等,并能正确书写。
- 理解“千人糕”的含义,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 借助图片、实物或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中的食物制作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千人糕”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 难点:引导学生从“千人糕”联想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形成过程,理解“每一件东西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劳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PPT课件、相关图片(如稻田、磨坊、面粉厂等)、小黑板、生字卡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千人糕”相关的资料,观察家中食物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激趣:
“同学们,你们吃过‘千人糕’吗?知道什么是‘千人糕’吗?”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展示图片:
出示“千人糕”或类似食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听读课文: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
2. 自由朗读: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检查朗读:
教师指名朗读,纠正发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介绍“千人糕”的来历,引导学生思考“千人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 描述“千人糕”是如何制作的,让学生了解从稻谷到大米、再到糕点的过程。
- 第三段:总结“千人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件东西都离不开人们的劳动”。
2. 小组讨论:
“你有没有见过别人做食物?你觉得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3. 思维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千人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经过很多人努力才做出来的?”
如:书本、衣服、玩具等。
(四)识字写字(10分钟)
1. 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学生认读、组词、书写。
重点指导“糖”、“米”、“稻”、“麦”等字的写法。
2. 巩固练习:
设计书写练习,如“我会写”、“我会组词”等环节,加强记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人糕》,知道了‘千人糕’是怎么来的,也明白了什么道理?”
2. 总结要点:
- “千人糕”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很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 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很多人的辛勤付出,我们要珍惜它们。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话练习:
“我眼中的‘千人糕’”——写一段话,说说自己对“千人糕”的理解和感受。
2. 实践活动:
观察家里的一样食物,记录它的制作过程,第二天在班上分享。
五、板书设计:
```
千人糕
一粒米 → 多个人 → 千人糕
劳动成果 → 珍惜粮食 → 尊重他人
```
六、教学反思(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本教案旨在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而达到语言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