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被誉为“蒙学之冠”。它以简短的三字句式,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方面。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儿童教育。
本文将对《三字经》的全文进行逐句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思想,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体现了儒家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培养可以引导人的善性发展。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性格会逐渐产生差异。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而改变。这进一步说明了教育在塑造人格中的关键作用。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只有专注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勤奋学习,曾剪断织布机上的线,以此告诫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这则典故强调了坚持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窦燕山,有义方。
窦燕山是一位有德行的父亲,他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使他们成才立业。他的事迹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教育五个儿子,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名声远扬。这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
如果只抚养而不加以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这句话强调了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责任。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老师教学不严格,那是老师的失职。这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教师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子不学,非所宜。
孩子如果不学习,是不应该的。这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不应荒废学业。
幼不学,老何为?
小时候不学习,年老时又能做什么呢?这句话鼓励人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过教育和磨练,就难以成才。
人不学,不知义。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和礼仪。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子女,在年少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从早年开始。
亲师友,习礼仪。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规矩。这说明了人际关系和礼节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能为父亲温暖床席,体现了孝顺和体贴。这是一个典型的孝道故事,激励人们尊敬长辈。
孝于亲,所当执。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事情。这句话强调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兄长,表现出了谦让和礼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培养谦逊和礼让的品德。
弟于长,宜先知。
作为弟弟,应该懂得尊重和顺从兄长,这是基本的伦理规范。这句话强调了家庭中长幼有序的道理。
首孝悌,次见闻。
做人首先要讲求孝顺和兄弟和睦,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和扩大见闻。这说明了道德修养比知识积累更为重要。
知某数,识某文。
知道数字,认识文字,这是基础的学习内容。这句话指出,学习应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到十,再到一百,表示数字的递增关系。这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概念。
百而千,千而万。
继续延伸,表示更大的数量单位。这说明了数字体系的逐步扩展。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是宇宙间的三种基本要素。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理解。
三光者,日月星。
“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光源。这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认识。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纲”是封建社会中伦理关系的核心,即君臣之间要有道义,父子之间要亲爱,夫妻之间要和睦。这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曰春夏,曰秋冬。
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的更替。
此四时,运不穷。
四季不断循环,没有尽头。这说明了自然规律的永恒性和连续性。
曰南北,曰西东。
四方方位,是地理空间的基本概念。这表明古人对空间的认知。
此四方,应乎中。
四方方位都围绕着中心,象征着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庸”思想。
曰水火,木金土。
五行包括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的运行变化源于数字的规律。这说明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抽象理解和数学化思考。
曰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儒家提倡的五种基本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此五常,不容紊。
这五种道德不可混淆或违背,必须坚守。这句话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稻粱菽,麦黍稷。
这是五谷的名称,代表了主要的粮食作物。这说明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六谷,人所食。
这六种谷物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结构的认识。
马牛羊,鸡犬豕。
这是常见的家畜种类,说明了畜牧业在生活中的作用。
此六畜,人所饲。
这些动物是人们饲养的,用于提供肉食和劳力。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曰喜怒,曰哀惧。
这是人的情绪表现,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这说明了情感的多样性。
爱恶欲,七情具。
人的情感包括爱、憎、欲望等,共有七种情绪。这反映了古人对心理活动的观察。
青赤黄,及黑白。
这是五种颜色:青、红、黄、黑、白。这说明了色彩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此五色,目所识。
人的眼睛可以识别这五种颜色。这体现了感官认知的重要性。
酸苦甘,及辛咸。
这是五种味道:酸、苦、甜、辣、咸。这说明了味觉的多样性。
此五味,口所含。
舌头可以尝出这五种味道。这反映了感官体验的丰富性。
膻焦香,及腥朽。
这是气味的不同类型,如膻味、焦味、香味、腥味、腐烂味等。这说明了嗅觉的感知能力。
此五臭,鼻所闻。
鼻子可以闻到这五种气味。这说明了嗅觉在生活中的作用。
宫商角,徵羽。
这是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反映了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此五音,耳所听。
耳朵可以听到这五种音调。这说明了听觉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
匏土革,木石金。
这是古代乐器的分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石类、金属类。这说明了乐器材料的多样性。
此八音,始知音。
通过这些乐器,人们开始了解音乐。这说明了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高曾祖,父而身。
这是家族的代际关系,从高祖父到曾祖父,再到祖父、父亲,最后是自己。这说明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身而子,子而孙。
一代代延续下去,子孙后代。这反映了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
自子孙,至玄曾。
从孙子到玄孙,表示更远的后代。这说明了家族的历史延续。
乃九族,而伦清。
九族是指从高祖到玄孙的所有亲属,表示完整的家族体系。这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
父子恩,夫妇从。
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要顺从。这说明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秩序。
兄则友,弟则恭。
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这体现了兄弟之间的伦理规范。
长幼序,友与朋。
年纪大的要尊重,朋友之间要友好。这说明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和秩序。
君则敬,臣则忠。
君主应受尊敬,臣子要忠诚。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要求。
此十义,人所同。
这十种道德义务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这说明了传统价值观的普遍性。
凡训蒙,须讲究。
在教育儿童时,要注重方法和细节。这强调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详训诂,明句读。
要详细讲解词语的意思,明确句子的停顿。这说明了语言学习的严谨性。
为学者,必有初。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基础开始。这强调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阶段性。
小学终,至四书。
儿童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进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学习。这说明了教育内容的逐步深入。
论语者,二十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二十篇。这说明了儒家经典的地位。
群弟子,记善言。
弟子们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形成了这部经典。这反映了学术传承的重要性。
孟子者,七篇止。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共七篇。这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强调道德和仁义,主张以德治国。这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作中庸,子思笔。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阐述中庸之道。这说明了儒家哲学的深化。
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是指不偏不倚,平和稳定。这反映了儒家追求平衡与和谐的思想。
大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孝经通,四书熟。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与四书一起构成了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如六经,始可读。
在掌握《孝经》和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这说明了学习的层次性。
诗书易,礼春秋。
六经的内容分别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这反映了古代文献的丰富性。
曰纪传,曰编年。
史书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这说明了史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后汉史,陈寿撰。
《三国志》由陈寿撰写,是研究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史料。
宋齐继,梁陈承。
这是对南朝各代的简要概述,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过程。
梁元帝,承天命。
梁朝的建立者梁元帝继承天命,建立了新的政权。
史虽繁,读有功。
尽管史书繁多,但只要用心阅读,就能有所收获。这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若广学,惧其繁。
如果学习范围太广,可能会感到困惑。这提醒人们要有所选择,避免盲目学习。
但略说,能知原。
只要简要地学习,也能了解其根本。这说明了学习不必面面俱到。
凡诸子,百家言。
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
宜稍读,劝其坚。
应当适当阅读,鼓励坚持不懈。这说明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若连篇,难尽言。
如果内容太多,难以一一讲述。这说明了信息量的庞大。
惟其义,不惟文。
学习要重视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文字。这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
心既到,眼口手。
学习时,心、眼、口、手都要参与。这说明了全面学习的方法。
方读此,勿慕彼。
读书时不要分心,不要羡慕其他书籍。这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
此未终,彼已起。
如果一本书还没读完,又开始读另一本,容易造成混乱。这说明了学习要循序渐进。
书读百,其义自见。
书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这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凡为学,皆有志。
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这说明了学习的目标导向性。
愿汝志,立而坚。
希望你能树立志向,并坚定地去实现。这表达了对学习者的期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古语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怕辛苦。它已成为激励无数学子的座右铭。
结语:
《三字经》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它不仅是一部启蒙教材,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三字经》,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文化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有德、有识、有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