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国学三字经全文解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国学三字经全文解释,有没有大佬愿意指导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0 02:02:43

国学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被誉为“蒙学之冠”。它以简短的三字句式,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方面。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儿童教育。

本文将对《三字经》的全文进行逐句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思想,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体现了儒家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的培养可以引导人的善性发展。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性格会逐渐产生差异。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而改变。这进一步说明了教育在塑造人格中的关键作用。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只有专注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最终选择了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勤奋学习,曾剪断织布机上的线,以此告诫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这则典故强调了坚持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窦燕山,有义方。

窦燕山是一位有德行的父亲,他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使他们成才立业。他的事迹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教育五个儿子,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名声远扬。这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养不教,父之过。

如果只抚养而不加以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这句话强调了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责任。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老师教学不严格,那是老师的失职。这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教师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子不学,非所宜。

孩子如果不学习,是不应该的。这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而言,不应荒废学业。

幼不学,老何为?

小时候不学习,年老时又能做什么呢?这句话鼓励人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比喻人如果不经过教育和磨练,就难以成才。

人不学,不知义。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和礼仪。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对于一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子女,在年少的时候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从早年开始。

亲师友,习礼仪。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规矩。这说明了人际关系和礼节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能为父亲温暖床席,体现了孝顺和体贴。这是一个典型的孝道故事,激励人们尊敬长辈。

孝于亲,所当执。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事情。这句话强调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兄长,表现出了谦让和礼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培养谦逊和礼让的品德。

弟于长,宜先知。

作为弟弟,应该懂得尊重和顺从兄长,这是基本的伦理规范。这句话强调了家庭中长幼有序的道理。

首孝悌,次见闻。

做人首先要讲求孝顺和兄弟和睦,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和扩大见闻。这说明了道德修养比知识积累更为重要。

知某数,识某文。

知道数字,认识文字,这是基础的学习内容。这句话指出,学习应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到十,再到一百,表示数字的递增关系。这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概念。

百而千,千而万。

继续延伸,表示更大的数量单位。这说明了数字体系的逐步扩展。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是宇宙间的三种基本要素。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理解。

三光者,日月星。

“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光源。这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认识。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三纲”是封建社会中伦理关系的核心,即君臣之间要有道义,父子之间要亲爱,夫妻之间要和睦。这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

曰春夏,曰秋冬。

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的更替。

此四时,运不穷。

四季不断循环,没有尽头。这说明了自然规律的永恒性和连续性。

曰南北,曰西东。

四方方位,是地理空间的基本概念。这表明古人对空间的认知。

此四方,应乎中。

四方方位都围绕着中心,象征着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庸”思想。

曰水火,木金土。

五行包括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的运行变化源于数字的规律。这说明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抽象理解和数学化思考。

曰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儒家提倡的五种基本道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此五常,不容紊。

这五种道德不可混淆或违背,必须坚守。这句话强调了道德规范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稻粱菽,麦黍稷。

这是五谷的名称,代表了主要的粮食作物。这说明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六谷,人所食。

这六种谷物是人们日常饮食的主要来源。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结构的认识。

马牛羊,鸡犬豕。

这是常见的家畜种类,说明了畜牧业在生活中的作用。

此六畜,人所饲。

这些动物是人们饲养的,用于提供肉食和劳力。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曰喜怒,曰哀惧。

这是人的情绪表现,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这说明了情感的多样性。

爱恶欲,七情具。

人的情感包括爱、憎、欲望等,共有七种情绪。这反映了古人对心理活动的观察。

青赤黄,及黑白。

这是五种颜色:青、红、黄、黑、白。这说明了色彩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此五色,目所识。

人的眼睛可以识别这五种颜色。这体现了感官认知的重要性。

酸苦甘,及辛咸。

这是五种味道:酸、苦、甜、辣、咸。这说明了味觉的多样性。

此五味,口所含。

舌头可以尝出这五种味道。这反映了感官体验的丰富性。

膻焦香,及腥朽。

这是气味的不同类型,如膻味、焦味、香味、腥味、腐烂味等。这说明了嗅觉的感知能力。

此五臭,鼻所闻。

鼻子可以闻到这五种气味。这说明了嗅觉在生活中的作用。

宫商角,徵羽。

这是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这反映了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

此五音,耳所听。

耳朵可以听到这五种音调。这说明了听觉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

匏土革,木石金。

这是古代乐器的分类:匏类、土类、革类、木类、石类、金属类。这说明了乐器材料的多样性。

此八音,始知音。

通过这些乐器,人们开始了解音乐。这说明了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高曾祖,父而身。

这是家族的代际关系,从高祖父到曾祖父,再到祖父、父亲,最后是自己。这说明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身而子,子而孙。

一代代延续下去,子孙后代。这反映了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

自子孙,至玄曾。

从孙子到玄孙,表示更远的后代。这说明了家族的历史延续。

乃九族,而伦清。

九族是指从高祖到玄孙的所有亲属,表示完整的家族体系。这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

父子恩,夫妇从。

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要顺从。这说明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秩序。

兄则友,弟则恭。

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这体现了兄弟之间的伦理规范。

长幼序,友与朋。

年纪大的要尊重,朋友之间要友好。这说明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和秩序。

君则敬,臣则忠。

君主应受尊敬,臣子要忠诚。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要求。

此十义,人所同。

这十种道德义务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这说明了传统价值观的普遍性。

凡训蒙,须讲究。

在教育儿童时,要注重方法和细节。这强调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详训诂,明句读。

要详细讲解词语的意思,明确句子的停顿。这说明了语言学习的严谨性。

为学者,必有初。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基础开始。这强调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阶段性。

小学终,至四书。

儿童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进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学习。这说明了教育内容的逐步深入。

论语者,二十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二十篇。这说明了儒家经典的地位。

群弟子,记善言。

弟子们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形成了这部经典。这反映了学术传承的重要性。

孟子者,七篇止。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共七篇。这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强调道德和仁义,主张以德治国。这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

作中庸,子思笔。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阐述中庸之道。这说明了儒家哲学的深化。

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是指不偏不倚,平和稳定。这反映了儒家追求平衡与和谐的思想。

大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孝经通,四书熟。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与四书一起构成了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如六经,始可读。

在掌握《孝经》和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这说明了学习的层次性。

诗书易,礼春秋。

六经的内容分别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这反映了古代文献的丰富性。

曰纪传,曰编年。

史书分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这说明了史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后汉史,陈寿撰。

《三国志》由陈寿撰写,是研究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史料。

宋齐继,梁陈承。

这是对南朝各代的简要概述,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过程。

梁元帝,承天命。

梁朝的建立者梁元帝继承天命,建立了新的政权。

史虽繁,读有功。

尽管史书繁多,但只要用心阅读,就能有所收获。这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若广学,惧其繁。

如果学习范围太广,可能会感到困惑。这提醒人们要有所选择,避免盲目学习。

但略说,能知原。

只要简要地学习,也能了解其根本。这说明了学习不必面面俱到。

凡诸子,百家言。

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

宜稍读,劝其坚。

应当适当阅读,鼓励坚持不懈。这说明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若连篇,难尽言。

如果内容太多,难以一一讲述。这说明了信息量的庞大。

惟其义,不惟文。

学习要重视意义,而不是仅仅关注文字。这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

心既到,眼口手。

学习时,心、眼、口、手都要参与。这说明了全面学习的方法。

方读此,勿慕彼。

读书时不要分心,不要羡慕其他书籍。这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

此未终,彼已起。

如果一本书还没读完,又开始读另一本,容易造成混乱。这说明了学习要循序渐进。

书读百,其义自见。

书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这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凡为学,皆有志。

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这说明了学习的目标导向性。

愿汝志,立而坚。

希望你能树立志向,并坚定地去实现。这表达了对学习者的期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古语鼓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怕辛苦。它已成为激励无数学子的座右铭。

结语:

《三字经》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它不仅是一部启蒙教材,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三字经》,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文化知识,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有德、有识、有志的人。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