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自己的故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一、课文原文
(以下为节选内容,完整课文可参考教材)
在茫茫的草地上,红军战士们正艰难地前进着。队伍里有一个瘦弱的小战士,他因为营养不良,已经几天没有吃上饭了。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老班长出现了。他身材瘦削,脸上布满了风霜的痕迹,但眼神却格外坚定。
“别担心,我来照顾你们。”老班长说。
他每天早出晚归,四处寻找食物。有一次,他在河边发现了一条小鱼,便用一根缝衣针做了个鱼钩,偷偷地把鱼钓回来煮汤给战士们喝。虽然他自己一口都没吃,但他总是笑着说:“我没事,你们多吃点。”
有一天,小战士突然发起了高烧,老班长更是日夜不眠地照顾他。可是,当小战士醒来时,却发现老班长已经倒下了。他躺在草地上,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金色的鱼钩。
“你们……要走出草地……”老班长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最后,他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
二、课文主旨
《金色的鱼钩》通过讲述老班长在长征途中照顾病重战士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以“金色的鱼钩”作为象征,寓意着老班长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三、写作特色
1. 细节描写生动:文中通过对老班长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一个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
2. 情感真挚动人:作者通过小战士的视角,表达了对老班长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3. 象征手法运用:以“金色的鱼钩”象征老班长的高尚品质,使主题更加深刻。
四、重点词语解释
- 炊烟:做饭时冒出的烟。
- 瘦削: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 颤抖:因情绪或寒冷而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
- 叮嘱:再三嘱咐。
-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快要死亡的样子。
五、阅读理解题型示例
1. 为什么老班长会用缝衣针做鱼钩?
- 答:因为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现成的鱼钩,老班长为了给战士们捕鱼充饥,用自己的缝衣针做了鱼钩。
2. “金色的鱼钩”象征着什么?
- 答:象征着老班长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
3. 你从老班长身上学到了什么?
- 答:我们应该学习老班长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关心他人、忠于使命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
结语: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老班长的高尚情操,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