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尖利的物品】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尖利物品,了解它们的用途和潜在危险。
2.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或避开尖利物品。
3. 通过互动游戏和讨论,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准备:
- 图片或实物:剪刀、针、小刀、图钉、铅笔等尖利物品。
- 安全教育视频或动画片段(内容简短、适合幼儿观看)。
- 绘画纸、彩笔、安全标志贴纸等材料。
- 情景模拟道具(如“危险物品”卡片、安全行为卡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如剪刀、针、小刀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物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尖尖的’,我们叫它们‘尖利的物品’。”
2. 探索与讨论(10分钟)
教师展示每种尖利物品,并讲解它们的用途,同时提醒幼儿注意使用时的安全。例如:
- 剪刀可以用来剪纸、剪布,但不能对着别人。
- 针可以缝衣服,但不能随便拿在手里玩。
- 小刀虽然好用,但必须由大人帮忙使用。
教师提问:“如果小朋友不小心碰到这些尖利的东西,会发生什么?”
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补充说明可能造成的伤害,如划伤、扎伤等。
3. 情景模拟(10分钟)
教师设置几个生活场景,如“在教室里玩耍”、“在家做手工”、“在公园玩玩具”,请幼儿分组进行情景表演,判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危险的。
例如:
- 场景一:小明拿着剪刀跑来跑去 → 危险
- 场景二:小红用完剪刀后放回盒子里 → 正确
- 场景三:小刚把针放在口袋里 → 危险
幼儿扮演角色后,教师组织大家讨论,指出错误行为的危害,并强调正确做法。
4. 创意活动(10分钟)
教师发放绘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知道的尖利物品,并在旁边标注“不可以碰”或“要小心使用”。
完成后,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物品,为什么要注意。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尖利物品虽然有用,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危险”。最后,教师出示安全标志,如“小心尖锐物品”、“禁止玩耍”等,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标志的意义。
四、活动延伸建议:
- 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尖利物品,并制定一份“家庭安全清单”。
- 开展“我是安全小卫士”活动,鼓励幼儿在班级中提醒同伴注意安全。
五、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图片、情景模拟、绘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尖利物品的危险性。在活动中,幼儿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幼儿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