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找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找规律”,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首次接触到系统性的“找规律”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简单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推理和创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规律”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别并描述简单的图形或数字排列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和发现简单图形或数字的排列规律。
- 难点:根据已有的规律,进行合理推测和拓展。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有趣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重复现象,如衣服图案、节日装饰等,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律意识。因此,本节课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片、图形贴纸、数字卡片等。
- 学具:每人一套图形卡片、练习纸、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规律图片,如:斑马线、花朵的排列、小动物排队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探究新知(15分钟)
- 活动一:图形规律探索
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排列(如:△○△○△○),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出类似的规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规律。
- 活动二:数字规律探索
展示数字序列(如:2,4,6,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按“每次加2”的规律排列的。然后让学生尝试写出下一个数字,并解释理由。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游戏环节:找规律接龙
教师先给出一个规律(如:红黄红黄……),学生依次接龙,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 练习题:判断规律是否正确
提供几组图形或数字排列,让学生判断是否有规律,并说明原因。
4. 拓展延伸(5分钟)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身边的规律现象,如:星期的排列、公交车的运行时间等,并在课堂上分享。
5. 总结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找规律,知道了规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们。”
七、板书设计
```
找 规 律
图形规律:△○△○
数字规律:2 4 6 8
生活中的规律:星期、天气变化等
```
八、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在引导学生表达规律时,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清晰,今后需加强语言训练。同时,在拓展环节中,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的应用价值。
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练习题,并尝试在生活中找一个规律,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