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翻译及原文】《和氏璧》是出自《韩非子·和氏》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却都被认为是石头而受刑,最后献给楚文王才被识破为宝玉的故事。文章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真才实学不被理解”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误解。
一、
《和氏璧》通过卞和三次献玉的经历,揭示了以下几点:
1. 真才实学常被埋没:卞和虽然发现了真正的美玉,但因无人识得,反而遭受酷刑。
2. 权威误判导致冤屈:楚王的判断失误使得忠臣蒙受不白之冤。
3. 识才者难求:只有楚文王最终识得璞玉的价值,体现出识人之明的重要性。
4. 坚持信念的重要性:卞和虽屡遭打击,仍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楚人和氏得玉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 |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了一块玉石,捧着它献给楚厉王。 | 
| 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 楚厉王让玉匠来鉴定,玉匠说:“这是块石头。” | 
| 和氏又奉其璞而献之于武王。 | 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献给楚武王。 | 
|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 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还是说:“这是石头。” | 
| 和氏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 卞和于是抱着这块玉在楚山下哭泣,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后又以血续之。 | 
|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 楚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询问原因。 | 
| 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也。” | 卞和说:“我并不为自己被砍断双脚而悲伤,而是悲伤珍贵的宝玉却被当作石头,忠诚的人却被称作骗子。” | 
|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 楚王于是让玉匠处理这块玉,终于得到了宝玉。 | 
| 遂命曰:“和氏之璧。” | 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 
三、启示与思考
《和氏璧》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提醒我们:
-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需要有识之士去发现和认可。
- 社会应重视人才与价值,避免因偏见或无知而埋没贤能。
- 坚持信念与追求真理,是面对困境时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结语
《和氏璧》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反思,更是对人性、智慧与勇气的深刻描绘。
以上就是【和氏璧翻译及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