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项转出怎么做账】在企业日常的财务核算中,进项税额是企业在购买商品或接受应税服务时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一般来说,这部分税额可以用于抵扣销项税额,从而减少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但有些情况下,企业需要将已认证的进项税额进行“进项转出”,即从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中转出,不再用于抵扣。
那么,“进项转出”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做进项转出?又该如何做账呢?以下是对进项转出相关知识的总结。
一、什么是进项转出?
进项转出是指企业已经认证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由于某些原因(如用途变更、免税项目等)不能继续作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而需要将其从可抵扣项目中转出,计入成本或费用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可以抵税的进项税,现在不能再抵了”。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进项转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下情形需要做进项转出:
情况 | 说明 |
用于免税项目 | 如企业部分业务属于免税范围,对应的进项税无法抵扣 |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 如员工福利、赠送礼品等 |
非正常损失 | 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货物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等 |
改变用途 | 如原本用于生产应税产品,后改为用于非应税项目 |
其他规定不得抵扣的情形 | 如购进的货物用于简易计税方法项目等 |
三、进项转出的会计处理
进项转出的会计处理方式较为固定,主要涉及两个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和 相关成本或费用科目。
1. 借方:相关成本或费用科目
2. 贷方: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例如:某企业将一批原材料用于职工食堂,该批材料的进项税为5000元,需做进项转出。
会计分录如下:
科目 | 借方 | 贷方 |
管理费用 / 职工福利费 | 5000 | |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5000 |
四、进项转出的税务影响
- 增加企业的应纳税额:因为进项税额减少,销项税额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应缴增值税会相应增加。
- 影响企业所得税:如果进项税额转出后计入成本或费用,可能会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的计算。
- 需及时申报:进项转出需在当期增值税申报表中进行调整,避免税务风险。
五、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 | 正确做法 |
认为所有进项税都可以抵扣 | 实际上,只有符合规定的进项税才能抵扣,否则必须做转出 |
进项转出不需要做账 | 必须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正确入账,以保证账务清晰 |
不关注政策变化 | 增值税政策可能有调整,需及时了解最新规定 |
六、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进项转出定义 | 已认证的进项税因用途改变等原因不能抵扣,需转出 |
适用情形 | 免税项目、集体福利、非正常损失、用途变更等 |
会计处理 | 借:相关成本或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
税务影响 | 增加应纳税额,影响企业所得税 |
注意事项 | 及时申报、正确入账、关注政策变化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进项转出是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并执行进项转出,有助于企业合规经营,避免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以上就是【进项转出怎么做账】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