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名言,常被用来比喻人民的力量既能支持统治者,也能推翻统治者。这句话强调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政治思想中“民本”理念的核心。
一、名言来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荀子·王制》 |
| 原文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作者 |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
二、含义解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字面意思是:水可以承载船只,也可以将船只打翻。引申为:
- “载舟”:象征着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 “覆舟”:表示如果统治者不体恤民情、滥用权力,民众也会反抗,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提醒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避免因失德而失去民心。
三、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 方面 | 解释 |
| 政治思想 | 强调“民本”思想,影响后世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引用此语告诫自己。 |
| 现实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具有警示作用,提醒政府或领导者要重视民意、维护公平正义,避免社会动荡。 |
| 文化传承 | 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民与君”关系的经典表达,广泛用于文学、教育、政治等领域。 |
四、相关人物与典故
| 人物 | 简介 |
| 荀子 | 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对后世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
| 唐太宗 | 曾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警醒自己,注重纳谏和爱民,开创“贞观之治”。 |
五、总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由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用以说明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其核心思想是:统治者若能体察民情、施行仁政,则可得到民众支持;反之,若苛政扰民,则可能引发反抗,导致政权倾覆。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名言出处 | 《荀子·王制》 |
| 原文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作者 | 荀子 |
| 含义 | 比喻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既能支持统治者,也能推翻统治者。 |
| 历史影响 | 影响后世政治理念,如唐太宗以此自勉。 |
| 现实意义 | 提醒领导者重视民意,维护社会稳定。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更是一种深邃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以上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及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