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谊以及离别的哀愁。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 感悟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剑桥大学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康桥的魅力。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徐志摩会如此眷恋这个地方吗?”以此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准确,节奏分明。
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轻柔、舒缓、略带伤感。
3.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赏析
1. 分节阅读,逐段分析。
-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轻轻”一词重复三次,强调了动作的轻盈,表现出诗人离开时不愿打扰他人的心情,同时也预示着离别的惆怅。
- 中间几节通过对金柳、青荇、潭水等具体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美好回忆,这些意象充满了诗意,让人联想到青春岁月的美好时光。
- 最后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第一节形成呼应,再次强调了离别的悄然无声,但又透露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2. 小组讨论
- 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从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
-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 欣赏其他描写离别的文学作品,如《雨霖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比较它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2.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场景,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3. 下节课前分享一首自己最喜欢的现代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
中间几节:金柳、青荇、潭水……
最后一节:悄悄的我走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