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鲁国,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子路。他性格直爽,为人正直,深受乡亲们的喜爱。然而,子路家境贫寒,常常为生计发愁。
有一天,子路正在田间劳作,突然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他抬头一看,是邻村的一位富人李伯。李伯走到子路面前,从马车上搬下了一头肥壮的黄牛,说:“子路啊,听说你最近家中困难,这头牛就送给你吧!”
子路一听,连忙摆手拒绝:“不行不行,我怎么能接受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您还是拿回去吧。”
李伯却笑着说:“你别推辞了,这牛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我知道你勤劳肯干,这牛可以帮你耕田,也能卖个好价钱,解决你的燃眉之急。”
子路仍然坚持不肯收下,他说:“我虽然贫穷,但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如果接受了这头牛,我会觉得欠了您的情,心里不安。”
两人推让之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被子路的诚实和高尚品德所感动。最后,李伯见子路实在不愿意接受,便将牛牵回了自己的村庄。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鲁国。孔子听说后,对子路的行为大加赞赏。他认为子路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因贫困而违背原则,这种精神非常难得。
后来,子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他始终铭记着这次经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保持着正直和善良的本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丢失做人的根本。诚实守信、坚持原则,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