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What(time及is及it?》教学案例及反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时间表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内容之一。以“What time is it?”为主题的课程,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一节围绕该主题设计的教学案例及其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授课内容为《What time is it?》,属于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三单元的一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时间表达方式,如“What time is it?”、“It's... o'clock”,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简单的问答交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基本时间表达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o'clock.”
- 理解并正确使用数字1-12的英文表达。
2. 能力目标:
- 能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对话。
- 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时间管理的意识。
-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日常生活时间安排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人物在不同时间做了什么。随后提问:“What time does he get up?” 引出课题。
2. 新知呈现(10分钟)
- 教师展示钟表模型,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时间表达方式。
- 通过TPR(全身反应法)让学生模仿说“o'clock”,并配合动作表示时间。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时间点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o'clock”的含义。
3. 活动练习(15分钟)
- 小组对话练习:学生两人一组,利用自制的钟表模型进行问答练习。
- 角色扮演:设置“早上起床”“上课时间”等情景,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时间。
- 游戏环节:设计“时间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运用能力。
4.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布置课后任务:画一个自己一天的时间表,并用英语写出每个时间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视频、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实践机会。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个别学生发音不准确:部分学生在说“o'clock”时发音不够标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语音训练。
2.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由于活动较多,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所有练习,今后可适当调整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3. 语言输出机会有限:虽然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教师应更多关注这些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引导。
五、改进方向
1.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化的情境,如“学校作息时间”“周末安排”等,增强语言的实际应用价值。
2. 针对发音问题,可加入更多的语音对比练习和跟读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感。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语言交流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小学英语课堂应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语言。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