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乞巧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乞巧的教学设计,急!求大佬出现,救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15:49:00

乞巧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古诗《乞巧》的内容,掌握诗中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描绘的节日氛围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的情感。

- 难点: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憧憬。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乞巧节”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

引导学生说出“七夕节”或“乞巧节”,并播放一段关于乞巧节的视频或图片,营造节日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乞巧节的由来,引出课题《乞巧》。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

4. 分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教师逐句讲解诗意,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解释:七夕的夜晚,仰望天空,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相会。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解释:人们在月下祈求智慧与技艺,穿针引线,不知穿了多少根红线。

2. 引导学生思考:

- 为什么人们要在七夕这天乞巧?

-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播放《牛郎织女》动画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3. 布置小任务:回家向家人询问“乞巧节”的风俗,并写一篇短文。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寓意。

鼓励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乞巧》全诗。

2.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3.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乞巧节》。

六、板书设计:

```

乞 巧

七夕夜,碧霄看,

牛郎织女渡河桥。

乞巧望秋月,

红丝穿万条。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古诗内容,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