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空后面三句】在佛教经典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偈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句话揭示了佛教对“色”与“空”的深刻理解,强调世间万物的本质是空性,而非实有。然而,很多人可能只知前两句,却不知其后还有三句更为精妙的内容。
一、原文回顾
《心经》原文节选如下: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四句是《心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色”指一切物质现象,“空”指事物的本质无自性、无实体。接下来的三句则是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进一步说明。
二、后续三句详解
| 序号 | 原文 | 解释 |
| 1 |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 | 感受(受)与空性没有区别,感受并非真实存在,本质也是空。 |
| 2 |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 思想、观念(想)也非实有,本质上是空性。 |
| 3 |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 | 行为、造作(行)同样不异于空,一切行为皆无自性。 |
接着,经文又说: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意思是:不仅“色”如此,就连“受、想、行、识”这四个精神层面的要素,也都是空性的体现。
三、总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后的三句——“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是对“五蕴皆空”思想的进一步展开。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活动,都离不开“空”的本质。这一思想不仅是佛教哲学的核心,也为人们提供了看破执著、超越烦恼的智慧。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佛法的深意,从而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在。
以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空后面三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