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僧残罪详解大全】在佛教戒律体系中,僧人需遵守严格的戒条以维持清净道风。其中,“十三僧残罪”是比丘戒中较为严重的过失之一,属于“波罗提提舍尼”(Bhikkhu Pratimoksha)中的重要部分。这些罪行虽未达到“突萨迦”(重罪)的程度,但若犯下,仍需忏悔并接受一定的处罚,以维护僧团的和谐与清净。
以下是对“十三僧残罪”的详细总结与分类说明,便于理解与记忆。
一、十三僧残罪概述
“十三僧残罪”是指比丘在修行过程中,因行为不当而触犯的十三种较严重过失。这些罪行虽然不构成根本性的破戒,但对僧团秩序和个人修行有较大影响。犯此罪者需向其他比丘忏悔,并依戒律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十三僧残罪详解
| 序号 | 罪名 | 简要解释 | 处理方式 |
| 1 | 偷盗他物 | 擅自取用他人财物 | 向被窃者道歉并归还 |
| 2 | 说妄语 | 故意欺骗他人 | 向听闻者忏悔并改正 |
| 3 | 非法求财 |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 | 赔偿损失并断除非法行为 |
| 4 | 谋杀众生 | 故意伤害生命 | 诚心忏悔并护生 |
| 5 | 非法使用食物 | 不当食用或浪费食物 | 节俭持戒并反省 |
| 6 | 与非亲眷独处 | 与异性单独相处 | 避免单独接触并守规矩 |
| 7 | 喜欢音乐歌舞 | 沉溺于娱乐活动 | 放弃娱乐,专注修行 |
| 8 | 佩戴装饰品 | 戴首饰或装饰物 | 摘除并守戒 |
| 9 | 涉及商业交易 | 参与买卖交易 | 放弃商业行为 |
| 10 | 无故离寺 | 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寺院 | 返回并请示长老 |
| 11 | 不敬师长 | 对上座不恭敬 | 向师长道歉并学习礼节 |
| 12 | 与俗人共食 | 与非出家众共餐 | 避免与俗人同食 |
| 13 | 不守斋戒 | 违背饮食戒律 | 重新受戒并守斋 |
三、结语
“十三僧残罪”是佛教僧团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戒律内容。它们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僧团整体清净与和谐的保障。作为修行者,应时刻警觉自身言行,避免触犯这些戒律。一旦犯下,应及时忏悔并改正,以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戒行的庄严。
通过了解和实践这些戒律,僧人可以更深入地体悟佛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修行境界。
以上就是【十三僧残罪详解大全】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