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而下,也比喻事情发展非常迅速或情绪极度激动。这个成语源自自然现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象征意义。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泻千里 |
| 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 出处 | 《后汉书·马皇后纪》:“吾每读《后汉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世。盖其政教荒乱,民多疾苦,故使奸臣得志,忠良被黜,一泻千里,不可收拾。” |
| 本义 | 形容水流急速奔流,一泻千里 |
| 引申义 | 比喻事情发展迅速、局势失控、情绪激昂等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 |
| 示例 | 他一泻千里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撼 |
二、详细解释
“一泻千里”原意是形容江河的水势迅猛,从高处倾泻而下,直奔远方。这种自然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成语也被广泛用于比喻事物的发展趋势或人的行为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一泻千里”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境:
1. 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如政策、经济、技术等发展速度极快,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2. 形容情绪激动或表达强烈:比如一个人在演讲时情绪高涨,语言连贯、气势磅礴,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3. 形容局势失控:在一些负面情境中,如社会动荡、市场崩盘等,也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局势的恶化。
三、使用注意
虽然“一泻千里”形象生动,但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滥用。它更适合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而在日常口语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通俗的说法。
四、常见误用举例
| 正确用法 | 错误用法 |
| 这个项目的增长一泻千里,令人惊讶。 | 他的成绩一泻千里,变得越来越差。(此句中“一泻千里”多用于描述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果) |
| 她的情绪一泻千里,无法控制自己。 | 他的思路一泻千里,没有重点。(此句中“一泻千里”不适合形容思维混乱) |
五、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情绪表达或局势变化。理解其含义并恰当使用,有助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准确性。
以上就是【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