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计算公式】在企业会计核算中,递延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务处理内容。它反映了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因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未来税款影响。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行的。本文将对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公式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概念。
一、递延所得税的基本概念
递延所得税是指由于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之间存在时间性差异,导致在未来期间需要缴纳或退回的税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企业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核心公式:
1. 递延所得税负债(DTL)的计算公式:
$$
\text{递延所得税负债} = \text{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times \text{适用税率}
$$
其中: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指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 适用税率:通常为企业的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
2. 递延所得税资产(DTA)的计算公式:
$$
\text{递延所得税资产} = \text{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times \text{适用税率}
$$
其中: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三、关键术语解释
| 术语 | 含义 |
| 账面价值 | 资产或负债在财务报表上的金额 |
| 计税基础 | 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的计税金额 |
| 暂时性差异 |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导致未来应缴税款的差异 |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导致未来可抵税的差异 |
| 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未来应缴税款的现值 |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未来可抵税款的现值 |
四、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时,需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判断是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还是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情况下,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如下:
-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 借:所得税费用
-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 贷:所得税费用
五、实际应用示例
假设某公司某年度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00万元,适用税率为25%,则:
$$
\text{递延所得税负债} = 100 \times 25\% = 25 \text{万元}
$$
若该公司同时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50万元,则:
$$
\text{递延所得税资产} = 50 \times 25\% = 12.5 \text{万元}
$$
最终,递延所得税的影响为:
$$
\text{递延所得税费用} = 25 - 12.5 = 12.5 \text{万元}
$$
六、总结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是企业所得税会计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识别暂时性差异并按照适用税率进行计算。通过合理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企业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其未来的税务影响,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 关键点 | 内容 |
| 递延所得税负债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 |
| 递延所得税资产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适用税率 |
| 会计处理 | 根据差异性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
| 实际应用 | 结合具体数值进行计算,影响当期所得税费用 |
如需进一步了解递延所得税的具体应用场景,建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以上就是【递延所得税计算公式】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